温州与顺德,同为中国制造业典型,同为以民营经济为根基,温州模式与顺德模式在当代留下了赫赫威名。
它们一个在长三角,一个在珠三角,但在过去的几年间,它们遭遇了各种磨难。风雨中,顺德与温州做出了选择:抓紧实业。
近年来,温州经济脱实向虚迹象明显,企业家的大胆、企业的冒险、操作手法的激进、投资嗅觉的敏锐,使得温州资本成为一头无往不胜的猛兽,炒房、炒煤、炒大蒜……不断推进的资本战车给温州商帮带来了利益,同时,亦有巨大危机。2011年4月以来,由于无力偿还巨额债务,温州有9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、企业倒闭,而且关停倒闭企业从个别现象向群体蔓延,引发“温州民间借贷危机”,给温州经济带来巨大打击。此时,温州人痛定思痛,实业重出江湖。
与温州不同的是,顺德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实业的推进。从2008年金融危机出现,佛山市委常委、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就在不同场合发布信息:顺德仍然是以制造业为基础不放松。
两个地点,不同模式,为何最终温州却和顺德殊途同归?
笔者认为,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如同“皮”和“毛”,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”。这就是二者最终走上一条道路的原因。不过,顺德人始终看得很清楚,没有因为眼前的利益而动摇。温州人虽走错一步,但底子还在,亡羊补牢为时不晚。
实际上不只是温州,如今的中国,似乎都出现了一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错位发展的状况。
宽阔的马路上没有车流,锈迹斑斑的钢筋斜插在天空,烂尾建筑外的防护网游魂似的随寒风摇曳。这并不是某部末世灾难片的外景地,而是摄影师记录下的营口沿海产业基地2013年4月5日的街头景象。没有产业作为根基,却盲目上马各种三产项目,造成了它的危机。
不仅如此,更为危险的信号是,现在不少企业家看不上实业挣的那点小钱,“跨界”干起了金融,比如,钢铁行业,现在大多是在做期货,利用资本游戏来挣钱,这是一种本末倒置。
要知道,企业实力扎扎实实地提升,才能体现企业的价值,最终才能决定价格。各位看官可以看到,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,决定企业股票价格的,不是它能玩一手漂亮的资本“乾坤大挪移”,而是企业通过技术改造、技术创新等方式,给企业带来了价值提升。苹果、微软,都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当众人皆醉时,唯顺德独醒。在笔者看来,这很值得研究。近期笔者也走进了多家顺德企业。一位企业家的独白让笔者恍然大悟。这位企业家意味深长地说道,在顺德,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认为,实业永远是根本,冒险、张扬与激进之后,往往最终需要用泪水与失败来买单。
正是政府与企业的清醒认识,政府的政策更多地向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倾斜,帮助他们发展。而企业家想尽办法使企业的负债始终处于比较低的状态;运营资金和投资资金相分隔,再好的投资机会也不动用实业的资金;个人资产组合中现金比例高;保守谨慎的经商风格……顺德模式或许有不足,但他们对经济走向的认知,值得我们去总结与发扬。
如今在顺德,普遍的认知是,如果没有实业的支撑,三产发展再好,也只是泡沫;但如果缺少三产的依托,即使结构再合理、技术再高端,实业也只能空转。
目前,顺德的二产与三产的发展实际上是互为依托的。早在几年前,顺德就提出了城市升级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目标,这就使得顺德三产的发展依托的是其强大的产业基础。有了产业支撑,一个城市最让人惧怕的境地—无人光顾,最终变成空城,不再是问题。
而更为关键的是,“1+1”的效果远远大于2。顺德城市环境升级了,三产发展得更好了,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,有了人才,产业发展也可以进一步加速。
这并不是空谈,数据显示,今年一季度,顺德预计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1189.03亿元,增长11%,增速连续第二年排名全国十强县首位。而在去年一季度,顺德也“不怂”,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62.6亿元,同比增长13%。
在目前的态势下,笔者相信,制造业必然将是顺德面向未来的动力,这是一条顺德不可动摇的前进之路。